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5节(1 / 2)





  书房内陷入静默。

  如今楚家的情形很尴尬,楚老丞相乃是文臣之首,却并没有支持七皇子上位,比不得那些一开始便暗中跟着七皇子的官员。

  等到新皇登基后,必然要笼络自己的势力,而楚家除了一个楚老丞相,两个儿子都没有入官场。

  楚老丞相年纪也大了,实乃新帝敲打官员、杀鸡儆猴的绝好人选。

  楚老丞相突然道,“过几天我就向新皇上书乞骸骨,请求辞官回乡。”他的目光落在小儿子眉心的梅花印记上,“新皇杀伐果断,若是发现了青之的身份,更是一个绝好的借口,恐怕我们一家都逃不过。”

  欺瞒圣上,当诛九族。

  楚承鹤点点头,温柔的目光望向楚青之,“青之的年纪也快大了,总不能一辈子遮掩身份,如今在京都战战兢兢,唯恐哪天被人发现了身份,还不如回江南老家。”

  一直以来,楚老丞相和楚承鹤对楚青之,都有种近乎极端的溺爱,如今到了这种境况,两人依旧在为楚青之考虑。

  楚青之眼睛有些湿润,吸吸鼻子道,“爹爹,哥哥,我可以一辈子隐藏身份。”

  他心里清楚,就算回了江南老家,也不能太肆无忌惮,恢复他双儿的身份,毕竟他爹是前丞相,他哥是豫华书院的前监长,他们楚家在江南也是豪富。

  无数人的眼盯着他们家,不能出一点差池。

  而他确实没有恢复身份的想法。

  楚承鹤摸摸青之的头,“说什么傻话。”

  楚老丞相直接决定道,“以后的事,等回了江南再说,现在便可以收拾起来了,半个月后乃是新皇的登基大典,等新皇登基后,我便上书请求辞官。”

  楚青之犹豫的问道,“新皇......会不会不准啊?”

  楚老丞相哈哈一笑,看着小儿子清澈明晰的双眼,一一解释给他听,“我们楚家虽然没有从龙之功,但也没有站太子和三皇子任何一派,新皇找不到理由来为难我们家,如今我请求辞官,新皇估计还求之不得,这样,他就可以扶植他自己的势力上位。”

  楚青之一听,果然十分有道理。

  楚老丞相想通了后,便自觉解决了一桩大事,他慨叹道,“我已经在官场上混了四五十年啦,这辈子算是活够本了,如今再没什么遗憾,等回到江南,让你哥娶个媳妇,我便可以含饴弄孙,颐养天年了。”

  楚承鹤的脸黑了。

  楚青之扑哧一笑,心中也轻松许多,想到江南那秀丽的风景以及温婉的水乡,心中也不禁生出向往之意,“好呀,到时候我便可以四处游学,见识许多风景了!”

  书房内凝重的氛围一扫而光,变得和乐融融。

  ******

  永和四十六年七月初八,登基大典的工作准备就绪后,礼部尚书奏请即位。

  乾坤殿外,三座白玉龙纹拱桥,连接九百九十九阶天梯,文武百官依次垂首而立,场面宏大。

  新帝到保和殿降舆,先到中和殿升座,各级官员行礼,礼毕,官员各就位,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。

  身着九爪明黄龙袍,头戴十二冕旒,眉眼锋利,面容俊美的新帝,一步一步,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
  咚——咚——咚——

  悠扬深远的登天鼓声敲响,群臣行三跪九叩礼,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  居高临下,万众朝拜,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利尽握手中。

  新帝面容沉静,抬手,“众卿平身。”

  众臣齐声,“谢皇上。”

  此时,传诏太监宣旨,尖细悠远的声音回荡在乾坤殿外,远远的传出三重宫门——

  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先皇骤崩,归于五行,朕承皇天之眷命,列圣之洪休,奉永和皇帝之遗命,属以伦序,入奉宗祧。内外文武群臣及耆老军民,合词劝进,至于再三,辞拒弗获,谨于今时祗告天地,即皇帝位。深思付托之重,实切兢业之怀,兹欲兴适致治,必当革故鼎新。事皆率由乎旧章,亦以敬承夫先志。自惟凉德,尚赖亲贤,共图新治。其以明年为永熹元年。大赦天下,与民更始。所有合行事宜,条列于后,钦此!”

  后世史书上记载的永熹盛世,便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
  ******

  登基大典后,便是国宴。

  靖元帝大赦天下,与民同乐,正三品以上官员,皆需带领嫡妻嫡子,前来宫中赴宴。

  楚老丞相身着官服,有些焦急的在厅堂中走来走去,时不时的抬头看看天色,过了一会儿,实在等不及了,便对管家道,“去催催青之,怎么还不来,时辰都快到了。”

  管家刚准备出去,楚青之和楚承鹤便来到了厅堂。

  楚承鹤身着宝蓝色绸缎长衫,显得沉稳可靠,楚青之穿着浅青色锦丝织云长衫,乌发用翡翠玉冠束起,两缕鬓发柔顺垂在耳边,墨眉星眸,好一个俊秀的小公子!

  只是那额头上的纱布,让人看着碍眼极了!

  楚老丞相一口气差点没上来,抖着声音问道,“那药,还没调好......?”

  楚青之羞愧的垂下头。

  然而时间快来不及了,楚老丞相狠声道,“只能这样了,等会儿青之在宴会上就站在承鹤身后,宴会开始后,便说你不胜酒力,先送你出宫。”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啊啊啊晚了十几分钟,今天走人家,回来的太晚,对不起大家!!!

  备注:传位诏书百度所得。

  第三十三章

  皇宫内灯火通明, 太监宫女们穿梭在各条小路上,引领着各家官员、太太前去太和殿, 脸上都喜气洋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