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章(1 / 2)





  …………

  公主府的下人在沈家马车这边耽误了时间,赶到皂焦庵下时天色都已经暗了下来,庵堂里有小尼姑在河对岸守着,见庄子里来了人,立刻奔回去报信,不一会儿,翡翠和珍珠便撑着伞过来了。

  小船飞快地过了河,小璐子赶紧上前去唤了声“姐姐”,翡翠却不没理他,径直走到林管事面前道:“娘子淋了雨,身上有些不舒坦,这会儿已经发了热。不知庄子里可备着有药材?”

  林管事顿时唬了一跳,这要是淋坏了府里的贵客,回头长公主责怪起来,他们可怎么担当得起,遂慌忙回道:“庄里倒是有些药,就怕不齐全。姑娘可有方子?”

  一旁的珍珠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张纸,林管事打开匆匆看了一遍,见都是些常见的药材,这才松了一口气,连声道:“姑娘放心,一会儿就让下人把药煎上。”他一抬头,这才注意到翡翠和珍珠的样子也很是狼狈,头发更是湿哒哒地黏在额头上,不由得有些抱怨皂焦庵的姑子太愚钝,明明晓得是公主府的贵客还如此怠慢。

  说话的工夫,碧云和玳瑁搀扶着素珊下了山,皂焦庵的几个尼姑跟在后头打伞,一路殷勤地将她们送到船上,见了林管事,那几个尼姑还讨好地上前来打招呼,林管事心里头有些不痛快,只是不好当着倪家众人的面发火,沉着脸“嗯”了一声,转过脸吩咐下人划船。

  小璐子偷偷瞥了素珊一眼,见她一脸灰白,心中十分不安。素珊仿佛察觉到他的目光,忽然朝他看过来,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,小璐子愈发地愧疚。

  回了揽春园,屋里早燃了火盆,烧得暖暖的,许嬷嬷让下人煮了姜茶,主仆几人灌了一肚子,又蒙头蒙脑地睡了一觉,几个丫鬟倒还恢复得快,唯有素珊身体依旧不大爽利,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。

  让许嬷嬷惊喜又意外的是,素珊竟把治疗方六郎的的方子拟了出来,许嬷嬷千恩万谢地接过,出了屋,便立刻让林管事寻了护卫快马加鞭地送回公主府去。

  ☆、第七章

  白天一场暴雨,到了晚上,天气却晴了下来,天空冒出稀稀拉拉几颗星,半弯的月亮挂在树梢,分外撩人。

  沈家的别院名唤辋川,还是先帝题的字,往院子门口一挂,无论是谁到了这里也都恭恭敬敬的。当然,整个大周朝,又有谁敢在国舅府门口放肆呢。

  “九叔,晚上不喝酒么?若是没有美酒佳酿,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月光。”沈七郎难得出门,无人管束,只恨不得肆意放纵,无奈身边还有沈九爷看着,虽说比他也大不了几岁,可到底是亲叔叔,又素有威严,沈七郎打小就怕他,并不敢在他面前乱来。

  沈九爷白了他一眼,“小孩子家家,喝什么酒,胡闹!”

  “我都十六了!”沈七郎急得嗷嗷叫,沈九爷看都懒得看他,“哟,都十六了,还真看不出来。文不成武不就,还三天两头跟人打架,走出去可千万别说是我侄子,丢人。”

  九爷在外头一向寡言少语、端肃严厉,在自家人面前却是截然不同,话多且毒舌,整个府里头没人敢和他吵架,面皮薄些的晚辈见了他就跟见了老鼠似的溜得飞快,只可惜沈七郎是个混不吝的,自幼就被他骂惯,练就了一张厚脸皮,一点也没觉得尴尬难堪,还嬉皮笑脸地回道:“谁能跟九叔比呢?您是天纵奇才,文能定国武能安邦,京城里要都是您这样的,陛下都该笑醒了。”

  其实他也不算差呀,小小年纪已经是廪生,同龄的那些衙内们都还在招猫斗狗呢。

  说话时,五娘子裹着件薄披风过来了,见了沈九爷,立刻欢喜地冲过来,高兴地道:“九叔,九叔,你什么时候把香椿园翻修过,院子里的花草都换了新的,好看极了。”

  沈九爷嘴角勾了勾,面上却还故作沉静,淡然地回道:“今年夏天随便找人弄了弄,算不得什么。”

  沈七郎却有些嫉妒,“九叔尽偏心!我那院子里光秃秃的全是石头,您怎么也不费费心种些花花草草,大冬天的,瞧着那乌沉沉的样子多闹心。”

  沈九爷斜了他一眼,道:“你一大男人,怎么这么难伺候。真喜欢那桃红柳绿的,赶明儿让你娘给你扯几匹花布做衣裳,把你打扮得像只花孔雀,也省得你整天唧唧歪歪的,像个娘们儿。”

  五娘子捂着嘴笑得都快趴下了,沈七郎顿时无言以对,虽然沈九爷平日里不爱说话,可真要斗起嘴皮子来,不说他,整个沈家,甚至京城里的那些所谓的才子,也没几个是他们家九叔的对手,他早就该有这个觉悟的。

  七郎再也不敢跟沈九爷作对,乖乖地坐在一旁给沈九爷倒茶,五娘子则在他右手边坐下。正要用饭,便见下人急匆匆地进来禀告,说是大理寺的方大人到了。

  下人的话还未落音,就听见方五郎放荡不羁的声音,“他奶奶的熊,哪个龟孙子跑到会汤山来犯案,落到小爷手里头,非要扭断他的脖子,抽掉他的筋,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!。”

  方五郎和沈九爷都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王孙公子,再加上现在江南为官的孟二郎,三人一起合称京城三少。不过那都是四五年前的称呼了,那会儿三人还年少孟浪,干过不少让人头疼的事儿,就连皇帝陛下也拿他们没辙,谁让这仨一个是皇后的亲弟弟,一个是皇帝嫡亲的外甥,另一个是太后的侄孙,皇帝陛下教训一句,后院就得起火。

  方五郎是静德长公主的长子,今年二十三岁,而今在大理寺任职。他样子长得好,又素来讲究,甚至到了龟毛的地步,夏天的时候一天要换三次衣服。少年郎看起来文质彬彬,斯文又俊秀,他不说话的时候,京城里谁都爱他,可只要一开口,那必定是石破天惊。

  方五郎很自来熟地寻了个位子坐下,操起茶壶喝了一大口,不悦地皱起眉头,“怎么没酒?”

  沈九爷朝下人点点头,下人会意,立刻就下去换了酒呈上来。沈七郎顿时喜形于色,颠颠儿地踱到方五郎身边道:“五哥,我给您斟酒。”

  方五郎瞪他,“你叫老子五哥?得叫五叔!老子比你九叔还大一个月!”

  沈七郎哭笑不得,“五哥,这……不是乱了辈分么。”沈九爷像没听到他们说话似的,夹了一颗花生嘎嘣嘎嘣地嚼。

  等方五郎喝了半壶酒,缓过了劲儿来,沈七郎就忍不住开始打探消息,“五哥这是为了冯家的案子来的?有线索了没?”

  方五郎哼了一声,没说话。

  沈九爷举了举杯子,五娘子赶紧给他倒了一杯.

  “不是京兆尹衙门的活儿,怎么落到你头上来了?”沈九爷叹了口气,恨铁不成钢地看了方五郎一眼,“尽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。”

  方五郎气得直跺脚,“你个混账臭老九,站着说话不腰疼。京兆尹那群老狐狸,趁着老子不在宫里,在陛下面前给老子上眼药。陛下本来就不喜欢老子,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都往老子身上推。老子不管了,明儿就去辞官,看他能把老子怎么办!”

  沈九爷阴测测地看了他一眼,“这话光是今年你就说了十七次了。”

  方五郎像看神经病似的看着他,“老九你脑子有病吧,居然还真数着?”

  沈九爷没回他的话,反而问:“一点线索也没有?那辆马车呢?”

  “弃在了会汤山外的林子里,一场大雨,把什么线索都给冲走了。”

  “没找到方家的内应?”沈九爷又问。

  方五郎摇头,“姚氏是接了冯家七爷的信出的门,差役们过去问了,冯家老七压根儿就没写过什么信。”

  “那几个护卫呢?”

  “都受了伤,全都是腿上中箭,我一一问过了,也没有嫌疑。”方五郎揉了揉太阳穴,摇头道:“这些贼人胆子不小,下手却并不狠毒,倒不像是寻仇。若说是求财……”何必如此费尽周折朝冯家下手。

  方五郎都想不出头绪,更何况只没头没脑听了几句话的沈九爷,既然没有线索,二人便也不再继续费脑子,喝了两壶酒,又说了一会儿话,便散了席。方五郎却趴在桌上不肯走,迷迷糊糊地道:“我今儿就在你们家歇了。”

  沈九爷哭笑不得,“你们家园子不就在隔壁?”

  “家里头有女客,不便宜。”方五郎翻了个身,小声喃喃,“镇国公府的大娘子,老九你见过没?”